閑讀《壽陽家》雜志感懷
近期從壽陽老家回京后,一直捉摸著要盡快搞一次在京壽陽企業界同鄉范圍的研討活動,忙完個人業務內的事后,這周終于可以籌劃啟動活動了,想做好活動,多翻閱與同鄉相關的資料是少不了的事,正好在前幾年同鄉聚會的時候,有老一輩同鄉給過一點壽陽相關的紙質資料,這些資料一直沒敢丟,但也一直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這周正好對這些資料提起了興趣,坐在寫字臺前開始翻閱,而材料中就有兩期《壽陽家》雜志,讀完一期半后,對其中的內容頗為感懷,于是就想著寫一寫,既是周末的一份消遣,也是作為因雜志內容引發的感懷記錄。
《壽陽家》這份雜志其實很多年就知道,在京的壽陽人精神領袖級前輩高蒼松會長在各個壽陽人同鄉微信群都有積極宣傳,但作為和互聯網時代同頻的八零后一代,對紙質雜志一點都產生不了感覺,想了解家鄉的事兒網上一搜就是,更及時,更高效,內容更豐富,想當然的對家鄉這份雜志沒怎么來電。然而,這周閱讀了兩期后,卻有非常不一樣的感觸。首先,在目錄頁一側為這份雜志勞心費力的名單中,從主編到各地站長,每一個姓名都看了一遍,雖然只知道三兩位同鄉名字,但就是從這份名單的三兩個熟悉的名字中讓我突然意識到,名單上的所有人現在可能絕大多數都已經是老年,是矜矜業業依然在奉獻力量的老一輩。
與《壽陽家》主編田峻嶺老師小敘
正好就在周四的時候,《壽陽家》雜志主編田峻嶺老師在群里圈我加了我的微信,他說他已經80歲了,一份敬意從心底油然而生。
我問田峻嶺老師《壽陽家》有沒有一個自己的公眾號或者網站,如果有的話,我來在“壽陽人”公眾號和網站上做一個鏈接,方便更好的信息跳轉直達,田老師半帶自我調侃的回復我說:“沒有,不會建,我們年齡大了,都是老頑固。等我整理整理資料,把一些內容以后常發給你?!痹诒舜说男⒅?,田老師樂觀溫和的言辭一直感染著我,并讓我再回老家的時候一起見面喝點兒小酒,雖然我們相差幾十歲,但交流中沒有一點兒代溝的感覺,最后,老家開始下雨,田老師要趕緊去院子里收被子才結束了交流。
一本雜志,一個時代
回到《壽陽家》雜志本身,里邊收錄了家鄉最新的政策動態、家鄉大事、人物專訪、往事回顧、故人追憶、觀點交流、歷史經緯以及詩詞書畫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內容。里邊有一些內容帶有典型的年代感,字里行間中記錄著一個年代的變遷和沉淀。
2015年第一期的22頁有一段「“廚房革命”的贊美話」章節,里邊有一個詞“泥卜擦”,看到這個詞著實讓我反應了一會(其實直接說壽陽話還是能直接反應過來的,但用文字寫出來可得慢慢繞一會彎彎),離開老家20多年,對家鄉的一些極富地域特色的詞兒接觸的少了,跟隨著文章內容開始回憶小時候的生活場景,突然想起來了“泥卜擦”這個走入歷史的廚房老舊物件兒,這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有的老物件可能90后就不一定見過了,00后估計就怕聽都沒聽過,這個走入歷史的詞確實有對幼年的回味還又感覺有點兒有趣,亦或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開始有點兒念舊?說不來的感覺,但對《壽陽家》雜志有了一種和之前認識不一樣的感覺。
在讀到26頁的時候,由李樹榮老前輩寫的「促使咸豐帝收回成命的究竟是不是祁寯藻?——關于《祁寯藻和曾國藩》一文的再商榷」一文,又勾起了我的興趣,第一是作者本人前幾年在一起吃飯交流過,一篇文章又讓我想起了之前在一起聚會時候的場景和李樹榮老前輩總樂呵呵和藹可親的樣子;第二是從文章中被老一輩壽陽人求真務實、治學嚴謹、追本溯源、反復印證的精神所折服,在現在信息極度發達的年代,就連教材都能胡編亂造,連歷史典故都能被一些所謂的文人歪解進行傳播,我們《壽陽家》上的作者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讀卻是小心求證、引經據典,在同鄉之間通過一版一版的稿件來反復探討,不得不說是一種高水平高層次的交流。除了佩服敬仰之外,更是一種感染和影響,透過文章能從老一輩身上學到一種精神和態度。
尾 記
其它的文章其實也都有很多不一樣的感觸,比如在外同鄉的創業故事、成功壽陽人的慈善事跡等等,對家鄉的人和事從一個新的角度又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在2015年第一期的最后封面還有當年我們北京壽陽家新春聯誼活動的全體合影照片,滿滿的回憶。
向《壽陽家》雜志的所有付出精力的老師致敬?。?!創刊20余年,始終如一堅持出刊,非常難能可貴,用文字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個壽陽人,也許某一篇文章、某一個觀點、某一條資訊就能激起漣漪,產生持續性的影響,也許影響一直發生但你們不一定都收到反饋。
最后,用《壽陽家》封面頂部的四句辦刊宗旨結束此文,以供我慢慢繼續體會和品味這份雜志的內涵和外延,祝好《壽陽家》?。?!祝好家鄉?。?!
鏈接壽陽家鄉親友情的橋梁
弘揚壽陽家人文精神的園地
傳承壽陽家悠久歷史的平臺
瞭望壽陽家當代社會的窗口